365天的步履不停,是刻进工单里的安全守则,是巡检日志里密密麻麻的勾选,更是交班时那句“一切正常”背后藏着的十万次重复。
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聚焦哈纳斯新能源集团生产一线的6位岗位标兵——陈洪沧、杨力、王成、马亮、吴超、李鸿玉。走近这些与风对话、与光同行的人,聆听那些藏在扳手与工装里的动人故事,看见平凡岗位上绽放的非凡微光。
求索者——陈洪沧
2016年6月入职哈纳斯新能源集团的陈洪沧,扎根新梁风电场8年,从普通检修工成长为检修领队,用“学习型劳动者”的姿态成为团队的精神坐标。
白天,陈洪沧在80米高的风机之巅完成精密检修,夜晚研读专业书籍,凭借这份执着,他先后取得电工高级证书、风电运维检修工程师等4项专业资质,并将实战经验凝练成6篇学术论文,发表于《百科论坛·建筑电力工程》《工业A》等专业期刊。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坚信“独行快,众行远”。通过组织场站同事开展常态化技术交流和学习活动,在场站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2024年助力场站8名同事通过职称评审,4人成功考取成人本科学历,一支学习型班组正在戈壁滩上茁壮成长。
在团队眼中,陈洪沧永远是第一个“系上安全绳的人”。无论是处理轮毂液压油泄漏的棘手任务,还是深夜排查故障,他总是冲锋在前。现场经理张立强评价道:“阿沧把'责任'二字刻进了骨子里。”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深深影响着整个团队。
陈洪沧研发的“一种高效风力发电装置”已获实用新型专利,目前他正着手筹备第二项专利申报,并计划编制《哈纳斯新能源集团故障处理手册》,将多年经验凝练成标准化指南。
听风者——杨力
2014年,当王乐井风电场还只是几道水泥骨架时,杨力便在这里扎下了根。他亲眼见证100台Vestas风机拔地而起,用数据记录风电场的成长轨迹,用脚步丈量场站的每个角落,更用满腔热忱将平凡岁月酿出滋味。
从2015年风电场并网至今,每日发电量、每刻风速波动,都被杨力分门别类,归档成“一键直达”的电子档案。没有复杂的算法,只有经验的沉淀——他能脱口而出历年的风速情况,凭借长期实践积累,为风场制定生产计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
提起从业十年的“高光时刻”,杨力总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板—— 2015年首台机组并网当天,他守在监控屏前,看着发电曲线如春笋般节节攀升,最终创下单日22小时满发纪录; 2018年,新能源集团实现年发电小时数2857的历史佳绩;近几年年均发电小时数也保持了持续领跑区域同业的优异水准。这份卓越成绩,更是哈纳斯新能源集团“选址优、设备强”战略的生动印证。
除了本职工作,场站的“家务活”杨力也主动包揽:绿化维护、墙皮补修……“家里东西坏了,自己不得操心?”他笑着解释。
杨力的云相册里存着20G的风场四季——春日的苜蓿花海、夏夜的银河风机、秋霜染红的变电站、银装素裹的冬景,四时更迭,皆是风光。热爱跑步的他,曾绕风场奔跑17公里,看着悠然旋转的风机,自豪油然而生。这份热爱也感染着身边的同事,如今大家周末常结伴探索周边戈壁,团队情谊也愈发深厚。
守望者——王成
在宁夏盐池风电场的晨雾中,一个背着20斤工具包的身影正敏捷地攀上50米高的铁塔。蓝色的工装被塞外朔风掀起,他却如履平地——这是哈纳斯新能源集团线路检修员王成的日常。这位从通信兵退伍的热血男儿,用6年时间将自己锤炼成风电场的线路把脉师。
部队经历让王成把严谨刻进骨子里。他独创的“模块化工具包”已成为团队标准:检测工具包魔术贴固定在右胯,钳子螺丝刀“战位”在腰侧;磁吸设计防止高空坠物,彩色胶带标记工具类别。就像当年整理通信设备,每个端口都必须严丝合缝。
王成把自己的日常状态分为两种——要么在塔上排查线路,要么在麻黄山、贺兰山仰头查看线路状态。最难忘的是2023年倒春寒期间,麻黄山上多条110kV和35kV输电线线路被雾凇覆盖,出现不同程度覆冰现象,直接威胁输电设备正常运行。王成和团队克服山陡路滑、气温低、登塔难等重重阻碍,攀附在塔身、支架和导线连接处,采用绝缘工具敲打和绳索拉拽等方法清除覆冰。“当兵时练就的耐寒本事全用上了,但看到设备健康运行时,比啥都值。”
如今,对女儿的牵挂让王成对这份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每当凝望远处璀璨的灯火,他知道,那闪烁的光明里,也有他的一份坚守。
破题者——马亮
2020年寒冬,疫情突袭,当大多数人居家隔离时,马亮驻守在麻黄山第三风电场52天,零下20℃的严寒中,他每天定时巡检生产区域,逐一检查设备运行状态,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厚厚的值班日志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台设备的健康档案。正是这份执着,保障了疫情期间风电机组的稳定运行,点亮了千家万户的灯火。
面对精密的风功率预测系统,马亮展现了过人的学习力。厂家维修时,他像个“影子工程师”,白天全程跟学记录,夜晚对照图纸复盘推演。遇到涉及代码编程的“硬骨头”,马亮从基础啃起。有一次,风功率预测测风塔数据传输中断,马亮尝试用与厂家沟通总结的方法处理。当需要输入专属命令查看告警日志时,他虚心请教厂家,并将处理步骤详细记录保存。“每次成功修复故障,就像解开一道数学谜题。”马亮眼里闪烁着纯粹的光芒。
负责数据上报的马亮,将严谨刻进工作基因,他丝毫不允许自己过手的数据出现纰漏,这份精益求精是他练就的本领,也是对自己的要求,这份“火眼金睛”源于日复一日的修炼:每日制作设备状态“心电图”,每月更新参数对比曲线,每年归档技术文档超百余份。
从青涩大学生成长为技术骨干,马亮用7年光阴诠释了新时代劳动者的内涵。
领跑者——吴超
清晨8点,麻黄山第四风电场的晨会准时开启。当班组成员逐一分享前日工作细节、讨论隐患与经验时,现场经理吴超专注记录着每条发言。这个每日雷打不动的晨会既是信息集散中枢,更是安全教育的流动课堂,为全天作业奠定安全与效率的基石。
这种系统化思维同样体现在设备管理层面:在吴超精心规划的维护室内,力矩维护工具、半年维护工具、全年维护工具如同精密仪器分区域定位,干哪项工作就提对应工具包的操作规范,将无效耗时压缩至最低限度,让团队始终保持着高效运转的节奏。
技术创新是团队攻坚克难的利器,吴超带领麻四检修团队首次成功引进冷焊熔覆工艺应用于发电机高速轴承的免拆修复,相比传统拆除吊装方法大幅节省维修成本、优化工作效率,为后续同类检修工作组织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探索。
2024年3月底的一次大规模通讯中断故障,至今仍是场站一场难忘的攻坚战。因外部原因,麻四风场大量机组突发故障,通讯中断,面对此严峻局面,吴超及其团队连续五天昼夜鏖战,最终完成了风机恢复工作。每当高强度工作带来疲惫,他总会翻开那本随身携带的日记本,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初入行时的手忙脚乱,也记录着他的初心和期许,那是他走过的来时路。
这种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轨迹,既见证了吴超从普通技术员到现场管理者的蜕变,也展现了哈纳斯新能源集团在管理技术上的持续突破。
护航者——李鸿玉
在80米高的风机机舱里,李鸿玉正全神贯注地检查着设备。他手持万用表,表笔如针灸师的银针般精准探入电路节点,细致排查每一处可能的故障。“我们就是风电场的'针灸师'”,他常笑着说,“找准'穴位'才能让设备重新焕发生机。”当故障排除的那一刻,看着巨大的叶片重新划破长空,那份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总能驱散所有的疲惫。
工作中,李鸿玉也摸索出不少“省力妙招”。比如在狭窄空间反手拧螺栓时,他总结出:想象正面面对螺栓:顺时针紧,逆时针松,避免因方向错误耽误效率。
每次登塔前,李鸿玉都会格外认真地检查安全带,手指在每一个卡扣上停顿确认这个习惯始于妻子的叮嘱——“安全带多检查两遍再上塔”。如今,这已成为他工作的安全基石。随着家中新添小生命,这句朴实的叮嘱更添了一份沉甸甸的分量——作为新晋爸爸,他比谁都明白:安全之事必须反复确认,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这不仅关乎自己,更关乎那个等待他平安归来的小家庭。
致敬奋斗者
在哈纳斯新能源集团这片奋斗的沃土上,每一颗螺丝的拧紧、每一组数据的校准、每一声设备嗡鸣的和弦,都是平凡与坚守的注脚。
值此五一劳动节
让我们向这些
在时光长河里静默耕耘的追风者
致敬!
向所有用青春和热血浇灌新能源事业
蓬勃发展的逐梦者和奋斗者
致敬!